|
|
2月2日上午,满载着36台小车减速箱、6台起升减速箱的车队,缓缓驶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(南通)传动机械有限公司大门,运往振华重工长兴岛总装基地。节后全面复产四天来,振华传动每天都有一批新产品出厂。对于振华员工们来说,这是他们最高兴看到的场面。
振华重工2008年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迁建南通开发区滨江滩涂。15年过去,他们的产品已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主要港口,成为港机、海工类核心配套件的“世界工厂”。
智能制造助力复工复产
“这是升降系统减速箱,上万吨的海上石油平台就是通过54台减速箱一点点转动抬起来的……”在新出品的减速箱前,振华传动董事长、总经理、2017年度南通市“科技兴市功臣”戴立新向记者介绍,“目前公司有300多个项目在同步推进。其中在产大项目20多个,主要有为美国洛杉矶、澳大利亚的桥吊等港机配套减速箱。海工产品包括多种类型的重型绞车、栈桥等。”
从2017年开始,振华传动对生产流程、工艺进行再造,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的加工设备和七条智能化生产线,形成了“七横一纵”为主要特色的“流水化+智能制造”生产模式,确保了产品的高精度、高可靠性和高效率。
在齿轮自动化生产线上,小轿车车轮大小的齿轮上架后,清洗、磨削、钻孔……无须工人干预,7分钟左右机器停机,一个成熟的齿轮便加工完成。振华传动副总经理秦彬彬介绍,这种齿轮,以前手工操作少说也要七八个小时,产品质量还很难保证。
“这只是分步推进的单机自动化”,秦彬彬说,“我们现在可以全盘让‘机器自己负责’。”齿轴生产线上,一溜齿轴一字排开。秦彬彬介绍,以往做一个齿轴要经过车、铣、磨等多个环节,做一个批次48件产品要花两周,现在把这些设备连在一起,打破了传统工种界限的串行生产模式,16.5个小时就完成了。
多个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
2022年,风电安装船市场爆发式增长,船舶订单量再创新高,为振华传动带来又一发展良机。戴立新介绍,目前国内20来条风电安装船在建,振华传动的升降系统项目接了12条,市场份额达60%;桩腿项目接了8条,占40%份额。
“机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我们前几年做的一个技术储备和品牌开拓的基础。如果没有这个,就是市场来了也轮不到你。”戴立新说。2011年,公司依托母公司振华重工集团行业领军科研团队,组建了海工研发中心,开展单项攻关,此后不断取得研发突破。
盾构技术曾长期被欧美强国垄断。2018年,振华传动成功研制盾构驱动部件,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。2022年底推出的双速驱动减速箱,在世界上首次实现遇不同土层采用不同速度推进挖掘,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。
试验场上,为上海电气海上风电运维船项目研制的栈桥开始总装。栈桥项目同样也是国内首次研制,其最核心的技术是“波浪补偿系统”,也就是在“无风三尺浪”的大海上,通过反向补偿,保持作业平台的相对平稳。今年4月,栈桥调试成功后,有望实现又一国产化替代。
近些年来,振华传动在重型绞车、海上石油平台和风电安装船的升降系统、锁紧系统、桩腿、铺管船张紧器、动力定位推进器、海上风电施工抱桩器等诸多产品领域,都取得了国产化替代的重大突破,为港珠澳大桥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2022年是振华传动里程碑式的一年,公司销售、营收、利润等关键绩效指标(KPI)达到整个公司成立以来最高,增幅达60%-70%。
15年来与南通融为一体
由于疫情原因,振华传动不少外地职工两三年没回家过年了,今年春节公司特地给他们放了长假。不过有部分外地职工还是选择在南通过年,或者回到老家只待两三天就又回到南通,因为他们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“新南通人”。
盐城大丰人、齿轮车间班组长黄长银,在老家只待了两天,大年初四就出现在车间里。15年前,黄长银随振华传动一起搬来南通。2013年,他在南通开发区买了房子,把父母、老婆、两个孩子都接了过来。“南通城市发达,单位效益不错,在这里工作生活都很舒心,现在南通就是我的家。”黄长银说。
在振华传动,像黄长银这样在南通买房落户的“新南通人”差不多有200人。而另一方面,近些年来振华传动本地劳动力占比越来越大,在1000人的职工队伍中,如今本地人已占六成。戴立新笑称:“这两方面都体现出振华传动为南通作出的贡献。”
振华传动对地方的贡献远不止于此。2019年公司牵头联合4家上下游企业推动“海洋工程高端装备核心配套件产业链协同创新”,为入选国家首批“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”的南通市在海洋经济方面争得了荣誉。作为纳税大户,公司上缴的税收每年都在增加。当然还有更多无形的东西,比如助力南通制造业提升水平,南通产学研结出一个又一个硕果……
作为优质央企,振华传动为南通带来了很多无可比拟的东西,而地方的大力扶持也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。“经过15年高速发展,振华传动已与南通这座城市融为一体。”戴立新说。
日报记者 朱丛笑 丁建华 姚沁辰
日报通讯员 保建军